在11月24日,我從早到黃昏,先後在金鐘、中環到了五家拍賣行踩場,看到北京、倫敦、東京等大行香港辦事處,在熱情迎客,充份感覺到今天香港經濟力量強勁。區內能動用大筆資金的客人,都來到這個南中國海城市活動。在同日內走看各家琳琅滿目拍品,自然輕易看出不同公司,展出不同來源拍品,而藝術家與拍品質素之相異,正好說明海峽兩岸三地藝壇不同特色和情況,相當耐人尋味,因而有趣。
香港人愛講錢,無論那個界別、那個階層,但凡提起金錢,大家便會有興趣,我隨俗,在談到拍賣場英雄事時,從大眾關心拍賣破紀錄高價來切入。我在該天巡遊各大拍賣行,難免聽聞那件拍品即將破成交價紀錄,而當今那位華人藝術家身價最高,因此我所見所感,除堪作茶餘飯後話題之外,也屬香港通識範圍,值得知道,如果全無概念,便跟不上時代矣。
在2016年4月,香港蘇富比拍出張大千晚年作品《桃花源》,成交價港幣2.7億,乃華人作品最高紀錄。之後不久,法國傳來消息說,張大千乃最近一年全球古今藝術家中作品成交金額最高者,比排名第二者畢卡索多一截。通常華人創世界「威水」紀錄,理應廣傳,然而張大千全球第一這回事,香港讀者似乎關心的人並不多。
上到太古廣場保利拍賣行,張大千作品並非焦點,眾人在談場內展出的一件大作,會拍到港幣五億天價之作,比張大千作品高一倍,真要見識一下。那是齊白石作於1925年作的《山水十二條屏》,12張接近人身高大作品,而每張 (180cm x 47cm) 都附有一詩,講世情與人生,更增加份量。齊氏多畫蝦等小動物,少畫山水,而12張大幅作品更屬罕見,加上難得每畫皆附詩,所以該套作品要拿來經挑戰張大千作品拍賣紀錄。
大家都知道,張大千在1949年避中共而遷到外地去,而自此便沒再回大陸。他的藝術精品基本上都於後半生 (1950-1983這三十四年) 在海外和台灣創作,而作品一向在世界各地流傳,美國華盛頓博物館和台灣公私機構等,收藏他的精品尤其多,而他的畫作皆在國際拍賣行成交,價錢屹立不倒。張大千作品少流回中國內地,而他的破紀錄成交價於是便與國內無關。北京保利拍賣行要改變這情況,要在北京創造出華人藝術家作品最高拍賣價紀錄。
保利最新找到齊白石 (1864-1957) 作品來達成降低張大千地位的使命和任務。齊氏與張大千在中國藝壇同享「南張北齊」榮譽,但兩人思想、行為、生平分別很大,生於湖南湘潭,與毛澤東同鄉,出身農民家庭。他做過木匠,根正苗紅,受到國家文化部器重,1953年他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。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。1955年,東德總理訪華,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,授予他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狀。1956年,他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。1957年,他出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,同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3歲。他師承畫壇大師傅抱石,但他出身和畫風更符合國家想提倡的勞動工人美學藝術路線,所以由他來抗衡在外地揚威的張大千,更合國情。
過去百年來,中國畫家分為留在海外與留在國內兩大批。在1916年從德國、法國回來的蔡元培,推廣美學教育,之後,便有眾多年輕學生到法國學藝術,結果有批人一直留在海外,像趙無極、朱德群、常玉等,他們作品有留在歐洲,所以他們作品多經過今天國際拍賣行才回到華人藏家手裡,而另批人則早回到大陸或曾居香港,像徐悲鴻、林風眠、吳冠中等,其重要作品則都留在國內和香港。
過去百年中國政治情況,深深影響今天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情,所以藝術品價值,有時不純粹從美學角度來決定。看一件作品,也要看作者生平和思想。齊白石作品要破紀錄,賣到港幣五億天價,那很有為國爭光的況味。
#####
圖:保利拍賣行提供
[ #art #business #藝術 ]